经OP鉴定,本词条内容清晰,排版优美,是值得参考的优秀范例。
本条目部分或全部内容搬运自外部资源。
遵守CC BY-SA 4.0协议,部分内容可能有所改动。
作者:Crescendo
本案旨在修正并完善Survival Endless节奏命名体系,以新理论与知识为基础,翻新旧体系下部分过时或不尽合理之处,以降低新人学习成本并促进交流便利。
本案的讨论对象为精准循环节奏的命名。粗略而言,节奏可从两种角度分类,一是模糊↔精准,二是循环↔逐波。对于模糊节奏,仍推荐使用自然语言或视频描述;逐波节奏亦同,也可部分参考《浅析逐波语境下夜间节奏的参数转变》内的说明。这两种节奏不在本案的讨论范围内。
所有精准循环节奏(包括现行与历史遗留)可以分成如下六类:
① C系节奏 (Cx)
② P系节奏 (Px)
③ 单冰变奏 (Sx)
④ 白昼双冰变奏 (chX)
⑤ 夜间双冰变奏 (Cxu)
⑥ 白昼I系节奏 (Ix)
本案承认存在极少数不符合上述任何分类的精准循环节奏,但这些节奏的实用性、必要性论证至今无解。
一个节奏的名称由三部分组成:分类名、参数、前后缀。
分类名通常为英文字母或英文缩写,代表节奏所属分类。上述六大类节奏每一类都有自己专属的分类名。
分类名不一定只在开头出现。例如夜间双冰变奏(Cxu)为示与C系节奏之间的区别,会在结尾多加一u。此u为分类名的一部分,并非后缀,无实际含义。
和分类名不同,前缀、后缀均为可选项,以描述性为主,用于强调节奏在某一方面的特点,并非强制标识。因此,不应在前后缀定义上产生过多争论。本案不认为前后缀代表节奏间的本质区别,例如ch5u仅为ch5的一种特殊情况,仍隶属于ch5的大类。
书写轨道时,若同时存在减速波与加速波,推荐从减速波写起,但不强制要求。
下列节奏除白昼I系节奏外波长单位均为秒;白昼I系节奏波长单位为厘秒。
1.C系节奏
精准C2:IN|IAA'
,(25|25)
双核C2:IA'-N|A-N
,(25|25)
精准C3:IN|N|AA'a
,(18|16|16)
邻双冰C3:IA'|Ia-A|N
,(25|20|6)
间双核C4:I-N|A|A'a|N
,(25|9|9|9|)
邻双核C4:a-io|IA'-A|N|N
,(20+|15+|6|9)
邻双冰C4:Ia|IA'-io|A|N
,(20+|15+|9|6)
间双冰C4:N|aI-io|A|A'I-io
,(9|16+|9|16+)
2.P系节奏
P3:P|P|P
,(12|12|12)
P4:P|P|P|P
,(9|9|9|9)
P5:P|P|P|P|P
,(7|7|7|7|7)
P6:P|P|P|P|P|P
,(6|6|6|6|6|6)
P5u:P|P|P|P|P
,(6.6|7.5|6.6|7.5|6.6)
P6-2I:PD|PD|PI|PD|PD|PI
,(6|6|6|6|6|6)
P6-2N:P|P|P|P|N|N
,(6|6|6|6|6|6)
3.单冰变奏
S3:I-P|P
,(25|10)
S4:I-P|P|P
,(18|9|9)
S5:I-P|P|P|P
,(18|6|6|6)
S6:I-P|P|P|P|P
,(12|6|6|6|6)
4.白昼双冰变奏
ch4: I-P|I-P
, (18|18)
ch5: I-P|I-P|P
, (15|15|6)
对ch6: I-P|P|I-P|P
, (12|6|12|6)
邻ch6: I-P|I-P|P|P
, (12|12|6|6)
C6i: I-P|I-P|I-P
, (12|12|12)
ch4u: I-P|I-P
, (16|19)
ch5u: I-P|I-P|P
, (17|13|6)
C6x: I-P|I-P|I-P
, (16|19|19)
ch4*: I-P|I-P
, (20|20)
C6i*: I-P|I-P|I-P
, (15|15|15)
ch4-N: I-P|I-P|I-N|P
(18|18|12|6)
C6i-N: I-P|I-P|I-P|N|P
(12|12|12|6|6)
5.夜间双冰变奏
C4u: I-P|I-P
, (25|25)
C5u: I-P|I-P|N
, (21|21|8)
邻C6u: I-P|I-P|N|P
, (18|18|9|9)
对C6u: I-P|P|I-P|N
, (19|6|19|6)
邻C7u: I-P|I-P|P|N|P
, (17|17|6|6|6)
间C7u: I-P|P|I-P|N|P
, (17|6|17|6|6)
邻C8u: I-P|I-P|P|P|N|P
, (13|13|6|6|6|6)
间C8u: I-P|P|I-P|P|N|P
, (13|6|13|6|6|6)
对C8u: I-P|P|P|I-P|N|P
, (13|6|6|13|6|6)
C9u(ch9): I-P|P|I-P|P|N|P|P
, (12|6|12|6|6|6|6)
6.白昼I系节奏
I4i:I3PD-P|I3PD-P
,(1560连续冰波)
I6i:I3PD-P|I3PD-P|I3PD-P
,(1362连续冰波)
I5:IP-PD|IP-PD|PD
,(1330|1330|601)
免责声明:以上轨道及波长仅供参考,不构成对任何节奏的精确定义。橙字为本案引入的新命名。
下面将对每个分类进行详细说明。
以下前/后缀适用于所有节奏类别:
定义:无炮阵型内,以卡CD为循环长度的节奏。
统一标识符Cx。
可选前/后缀:
C系节奏和其他类别不同,以过怪量为参数,而非使用【加速波=1、减速波=2】的计算方法。
这是因为C系节奏只针对无炮(任何时候场地上不存在炮的阵型)讨论。由于这类阵型的固有特点,使用【一个循环内的过怪量】定义参数更合适。《无炮简史》中给出的解释是,若套用炮阵的定义,无炮C2应作“C4”,但C3无论如何都是C3,导致高参“C4”反而比C3节奏更慢,产生矛盾。
相关阵型:
C来自Card,代表C系节奏里卡占主导地位。历史上最早采用模糊C3、C4等节奏的阵型之一是PE石英钟无炮(2010,平渊);而NE C2无神(2011,魂氵岦§艽々幽)是首个实践C2节奏的阵型。在当时,无炮和炮阵间尚未形成不同的参数计算方式。之后,炮阵冰变奏体系逐渐规范,炮阵节奏改用加速波计1、减速波计2的新计算方式,无炮节奏则沿用过怪量作为参数。
定义:以炮CD为循环长度,循环周期内只包含加速波的节奏。
统一标识符Px。
可选前/后缀:
P系节奏和纯炮循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,不应混淆。P系节奏里可以存在灰烬代炮或冰减压等操作,而纯炮循环也不一定要以炮CD为循环长度。
相关阵型:
P|P|P|P|P|N
(6|6|6|6|6|6) —— PE六线囚尸P来自Pào,即炮的拼音,代表P系节奏里炮占主导地位。毋庸置疑,P系节奏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节奏。根据游戏设定,两波僵尸之间的刷新间隔不会短于6s,而炮CD约为36s,因此用12门炮打P6即可达成理论过怪最快的节奏。这一设定被称为“自然上限”,是第一次科技革命(2009年秋)的重要成果之一。
定义:以炮CD为循环长度,循环周期内有且仅有单个减速波的节奏。
统一标识符Sx。采取炮阵节奏下计算参数的方式,即加速波计1、减速波计2,后同。
可选前/后缀:
相关阵型:
I-P|P|PD|P|P
, (12|6|6|6|6) —— PE地刺12炮S来自Single,表“单冰变奏”中“单”之义。单冰变奏对冰蘑菇透支程度小,不论白昼(带单冰)还是夜间(带双冰)均可运行,且不存在对炮CD的浪费。历史上曾用“Cxu-36s”命名单冰变奏,但这种方法不仅冗长,还缺乏逻辑性(C代表Card,但单冰变奏和卡CD没有任何联系),容易和夜间双冰变奏(Cxu)混淆。
定义:以炮CD为循环长度,或略微拖长但不涉及复用的白昼节奏,循环周期内含有多个减速波。
统一标识符chX,特例C6i。
可选前/后缀:
白昼双冰变奏共有四种范式:ch4、ch5、ch6、C6i。
将C6i归为双冰变奏,是因为其与普通双冰变奏无本质区别,只是透支强度更大。由于和ch6参数相同,记作C6i以示区别。
相关阵型:
I-P|I-P
, (17.5|17.5) —— DE花园六炮I-Pd|IP-PD
, (16.2|18.6) —— PE小②炮I3PD-P|I3PD-P
, (19|19) —— RE中开12炮 IP-PP|IP-PP|PP
, (14.4|14.4|6) —— DE神之八炮IP-PP|I-PP|P
, (17|13|6) —— RE神之七炮I-P|P|I-P|P
, (11.5|6|11.5|6) —— PE饕餮之宴IP-PD|IP-PD|PSD|PSD
, (11.5|11.5|6|6) —— 手控PE垫材24炮I-PD|I-PD|I-PD
, (12|12|12) —— PE太极14炮I-P|IAA'-P|IN-P
, (16|19|19) —— PE中空四炮I-P|I-P|I-P
, (15|15|15) —— PE望云轩六炮其中 16|19|19 的节奏较为特殊,将其标记为C6iu-54s其实是一种历史遗留写法。但根据新定义,C6i只指代循环长度为炮CD的节奏,也就是六炮节奏,而此处是四炮节奏。严格来说,这样的节奏应归为白昼I系节奏(见下),记作I6iu,但比较繁琐,也不够直观。本案建议用C6x特指此节奏。
再次强调,无论是*还是u,都是可选后缀,不是严格区分。因此请勿纠结到底延长波长到哪个值起可以算*之类的问题。
一些历史遗留概念的处理:
I-P|I-P|I-N|P
, (18|18|12|6)。修改原因在于N可以随意插入,本质只是用N降低冰透支压力,不形成固定节奏,记作ch4-N能更好地揭示其本质;I-P|I-P|I-P|N|P
, (12|12|12|6|6);历史上,白昼双冰变奏曾称ch系变奏。ch为change的缩写,取“双冰变奏”中“变”之义。双冰变奏的发现与规范化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一大突破,通过有意识的预判冰,辅以热过渡炸等分离操作,极大程度上延长了波长,缓和了炮的CD压力。*后缀曾用于表示模糊节奏,此处为挪用,表示精准节奏中有目的性的延长(通常是为了降低冰透支量)。
定义:以卡CD为循环长度,循环周期内含有两个减速波的夜间节奏。 统一标识符Cxu。
可选前/后缀:
按照参数排序,最低参数为C4u,最高C9u(ch9)。
相关阵型:
一些历史遗留概念的处理:
这些节奏里,最早在历史上出现的是邻C6u-54s,首发载体为FE无冰瓜神之四炮(2011,随尘归海)。和无炮C系节奏一样,这里的C取自Card,表示以卡CD为循环长度。这里的u后缀最初用于表示变奏,但现在已失去其原本含义,而是作为Cxu名称的一部分与C系节奏区分开来。历史上也出现过所谓双冰变奏夜间范式(ch7、8、9);根据现行定义,ch7属于邻C7u;ch9仍独立存在;ch8是将冰波拖得过长的邻C8u(可记作邻C8u*,但实用意义不大,几乎总是可以压缩至普通邻C8u)。
定义:带卡双冰,不以炮CD为循环长度且涉及复用的白昼节奏。
统一标识符Ix。
可选前/后缀:
和白昼双冰变奏不同,白昼I系节奏立足于炮的复用,几乎必然涉及到附加轨。
对于连续冰波,在白昼双冰变奏中由于循环长度确定为炮CD,可以由此确定参数(18*2=36得到ch4, 12*3=36得到C6i)。但由于白昼I系节奏循环长度本就非常规,这一套方法不再适用。
对于Ixi,以最接近3475的循环节数量确定参数。例如1362连续冰波应作I6i,因为1362*3 = 4086,比1362*2 = 2724距离3475更近。冰波长度为1390时,两个循环节和三个循环节与3475的差相同,既可作I4i也可作I6i。这一步是为了方便复用计算以及交流便捷,否则根据连续冰波的原理所有连续冰波都可以称作“I2i”乃至“I8i”。
相关阵型:
I-Pd|I-Pd
, (1560连续冰波) —— DE水晶杯10炮I3PD-P|I3PD-P|I3PD-P
, (1362连续冰波) —— PE16炮守全场※此节奏有可能不再是此阵型的最优解。
I代表Ice,取“冰骨架”中“冰”之义,因为I系节奏最初是由冰骨架理论导出的。最早的I系节奏是I5,首发载体钻石15炮(2018,失控的指令),尽管后来我们会发现I5并非是此阵的唯一最优解。对于新人而言,I系节奏可能是最神秘的了,这可能是因为白昼I系节奏天生与复杂轨绑定,在简单的阵型里基本用不到。夜间之所以没有双冰变奏与I系节奏的区别,是因为受用冰条件限制,冰变奏只能以卡CD为循环总长。诚然这并非定律,但目前除单冰变奏外并无反例。
通用:
C系节奏:
P系节奏:
单冰变奏:
白昼双冰变奏:
夜间双冰变奏:
白昼I系节奏:
Q: 太长不看。
A: 简单而言,单冰变奏改称Sx,取Single之义,因为Cxu-36s这种表达方式既不简洁也不合理。炮阵C2改称C4u,契合所有其他炮阵节奏的参数计算方式。ch系归还给白昼双冰变奏;夜间只称Cxu(C4u~C9u)。CXi废弃,因为三冰变奏这种“一个循环内使用三个冰”的定义本就暧昧不清,ch4可以看作C6i-54s然而这并没有什么意义。从冰透支角度出发,其带卡仍旧为双冰,故本质上与双冰变奏混同。C6i并入双冰变奏;C7i改作ch4-N因为N可以自由按需插入;同理,C8i改作C6i-N。重新引入并规范化*后缀,表示无复用延长。I系明确参数计算规范。
Q: 为什么无炮和炮阵的参数计算方式不一样?
A: 这是个好问题,留给读者思考。
Q: 好吧,那无炮和炮阵在定义上如何区分?
A: 经多方多次讨论,得出区分无炮和炮阵只有一条自然客观法则,那就是【只有任意时刻场上不存在炮的阵型是无炮,否则是炮阵】。本来的思路里NE无冰瓜1之类的应该被定义成“类无炮”,然后弄一些特例之类的,可惜无论如何都很难确定客观定义,还是有炮/无炮之分最直截了当。
Q: 可是压制一炮应该算无炮。
A: 可是压制一炮不打精准节奏,体系都不一样。
Q: u不是不均一么?C4u两波都是25s凭什么叫u?
A: 首先前文已经明确指出,夜间双冰变奏Cxu中u不是后缀,而是名称的一部分,不具实际意义。从历史角度看,先有C6u也就是Cxu,再有波动变奏(ch4/5u),且两者间至少间隔了4年。u最初的意义,是指代变奏,即Cxu本意为“卡阵变奏”。对于C4u,既然已经使用预判冰,就已经属于冰变奏,称作C4u并无不妥。